top of page

【紀錄片與論文電影講座系列】
Film Programming as Artistical Practice:
How We Curate TIDF

林木材為電影文字工作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研究策展處處長,

及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策展人、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選片人。

著有《景框之外:台灣紀錄片群像》。
 

講者|林木材(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
主持|蔡華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時間|2024年12月12日 13:30-16:00
地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 人社二館 106A

Wood Lin is a film critic and a festival organizer specializing in documentaries.

He is the Supervisor at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Unit at the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the program director of 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 (TIDF), and the program advisor of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 Amsterdam (IDFA). He also published "Outside the Frame: Taiwan Documentary Filmmakers' Portrait".

Speakers    |Wood Lin(Curator of 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
Moderator |Prof. Hwa-Jen Tsai(Assistant Professor, Institute of Social Research and Cultural Studies, NYCU)
Time            |2024 / 12 / 12, 13:30-16:00
Venue         |Room 106A, Humanities Building 2, Guangfu Campus, NYCU

主協辦資訊

策劃與執行|動力影像實驗室

主辦單位 |動力影像實驗室、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Planning and Orgnization|Powered Image Working Lab

Organizer  |Powered Image Working Lab,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ultural Studies (ICCS-NYCU).

​海報 Poster

473992033_1155022259965713_1846350696879752483_n.jpg

​照片 Photos

IMG_0190.jpeg
IMG_0157.jpeg
IMG_0152.jpeg
IMG_0191.jpeg
IMG_0198.jpeg
IMG_0163.jpeg
IMG_0175.jpeg

​活動側記

Film Programming as Artistical Practice: How We Curate TIDF

時間:2024年12月12日(13:30-16:00)
地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 人社二館 106A
講者:林木材(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
主持:蔡華臻(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側記:范嘉茵(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生)

 

|一個有靈魂的影展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簡稱TIDF)是成立於1998年的電影雙年展,在為期十天的活動中,來自世界各地的影人聚集於此,發表作品與交流。「再見.真實」為TIDF的策展核心,相較於其他形式的電影,紀錄片更貼近我們生活的世界發生了什麼,然而「真實」難以定義,關乎我們詮釋的角度與位置。策展人林木材老師以拍攝虛擬遊戲世界的作品《登入無盡島》(Knit’s Island, 2023)為例,提問「如何思考不同層面的真實?」

 

在真實之外,經常具有批判精神的獨立紀錄片,在政治環境敏感的中國或香港,面臨著難以被播放的困境。林木材老師認為TIDF不僅對地方而言是國際性活動,同時也是接收亞洲紀錄片的窗口。因此,他期望TIDF能成為國際特別是亞洲紀錄片導演自由發聲的平台,而2024年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則以緬甸作為焦點國家。

 

|拓展紀錄片的邊界

 

「所以,什麼是紀錄片?」成為縈繞講座的問題。藉由三部作品,我們看見對紀錄片的美學實驗,以及意義探索。

 

《馬德里獨白》(This is Roberto Delgado, 2009)以點擊滑鼠的方式,讓影像隨著google map街景動了起來,是桌面紀錄片(desktop documentary)的一種。《20萬亡靈》(200000 fantômes, 2007)堆疊多張廣島原爆圓頂館的照片,讓靜態歷史檔案成為一段動態影像。《萬蟲之聲.繁星之光》(Sound of a Million Insects, Light of a Thousand Stars, 2014)則將膠捲埋放進福島核電廠周遭的落葉堆中,讓輻射直接作用於膠捲,成為一種對輻射影響的紀錄。

 

林木材老師認為「什麼是紀錄片」這個問題,是沒有單一答案的;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回到自身如何理解。而影展要做的正是激發觀眾思考,而非為其安排分類。他也分享了布萊恩.溫斯頓(Brian Winston)的一段說法:「我們最好這麼描述紀錄片的定義:曾被見證過的觀察,被記錄下來的那些方方面面,將之敘事化之後,被觀眾接收成為關於這個世界的一個故事。」

 

 

|策展遊戲

 

從策展人的角度,林木材老師談及思考一部影片與多部影片之間的差異。策展人的重要工作是:思考如何將各自擁有敘事的多部影片,集合、再構成一段新的故事,讓觀眾隨著影展主軸,抵達影展所欲傳達的核心。節目的順序,將成為觀眾連結片與片之間的脈絡,主題的訂定,則提供了觀看的角度。

 

「台灣切片」為TIDF的常設單元,藉由不同主題共同追問著「台灣的紀錄片是什麼」。過去TIDF曾以綠色小組三十周年為題,讓年輕一代觀眾看見這個地下攝影團體,以及他們所留下關於台灣解嚴前後的社運影像;亦有「想像式前衛」主題,試圖開展多種想像紀錄與前衛電影的方式,讓觀眾看見曾經存在、而現已佚失的台灣六零年代實驗電影。而2024 年的TIDF 則以「小規格業餘電影」為題,蒐集私人的日常攝影,也為台灣紀錄片歷史與研究提供更多元的視野。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Image Working Lab 動力影像實驗室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Except as permitted by the copyright law applicable to you, you may not reproduce or communicate any of the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including files downloadable from this website, without the permission of the copyright owner.

本網站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補助。

This website is created with support from the 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ultural Studie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