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陳若怡 |
清大夜貓子電影院的人、空間與電影

Independent Art House: People, Spaces and Films in Late Night Movie Theater at NTHU

06/03/2021

講者 | 陳若怡(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藝術企劃)

主持人 | 蔡華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Speaker | Lori Chen (Visual Arts Curator, Arts Center, NTHU)

Host | Hwa-Jen Tsai (Assistant Professor, SRCS, NYCU)

主辦單位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協辦單位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台聯大亞際文化研究碩士學程

陳若怡演講.png

演講側記

文  |  李稚芸(陽明交大社文所碩士生)

清華大學夜貓子電影院作為一個在校園中已經舉辦長達15年的校園影展,其主題、節目企畫、實踐有著相當鮮明的特色。成立於2006年,夜貓子電影院由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與校內咖啡廳「蘇格貓底」(2019年結束營業)老闆貓哥共同主辦,宗旨是「堅持以好電影,邀請觀眾走進來」。陳若怡在此次演講中,分享她自2010年接任策展以來十餘年影展工作經驗,先談什麼是影展,以及夜貓子電影院逐步建立的風格定位;接著談2014年放映空間轉換以後作出的各種嘗試。

夜貓子電影院成立時以作者論與類型片(科幻電影)為影展主軸,陳若怡接任策展後,則對電影作者定義範疇更為寬泛,不僅指導演,也包含配樂、剪輯師、美術為主題的作者影展。影展舉辦期間吸引觀眾的策略很多樣:觀影集章抽獎、舉辦露天電影院、提供觀眾寄明信片的服務、現場音樂演奏。此外,夜貓子電影院特別重視與老師合作,將影展活動結合課程規畫,藉重校園的教育特質,為影展找到「對的觀眾」。影展亦走出校園,在校外場地如竹北和台北的書店舉辦放映或講座,以接觸更多校外觀眾;不定期參與巡迴影展甚至擔任主辦,期望藉此延伸影展觸角,為新竹觀眾帶來較為難得的影展片。這些活動與合作的各種嘗試,不僅是為了提升觀影人數,而是豐富觀眾的觀影體驗,並且在合作之中交流影展經驗。

夜貓子電影院的定位是一個「Art House」,以蘇格貓底作為主要放映場地是成立以來的重要的空間特色。2014年蘇格貓底整修時,電影播放地點轉移至合勤演藝廳,從原本較小場地的近距離觀影體驗,改成近200席的空間。陳若怡談到:小空間的觀影經驗是較為深刻的,而合勤演藝廳則能以更好的投影與音響設備提高播放品質,不過首先要思考的是空間氛圍與「票房」壓力。陳若怡並沒有改放取悅觀眾的電影,而是嘗試各種主題影展、更加注重整體節目企劃,並且策劃大型專題影展,多元化與深化影展內容。

2015年舉辦的「此曾在:黃文英影像美術展」是夜貓子電影院首次規畫「展覽」。此專題除了放映由黃文英擔任美術的侯孝賢導演電影作品之外,特別在圖書館展出《刺客聶隱娘》與《海上花》電影場景。黃文英是清大中語系校友,在籌備過程中給予相當大的支持。陳若怡多次造訪工作室進行採訪、談論展覽內容;另一方面則與圖書館協商場地使用與展覽質感。2017年與桃園電影節合作「十年再見楊德昌」紀念專題,將主軸聚焦於楊德昌與其弟子,參與訪談、版權聯繫與展覽規畫。陳若怡莞薾道:在這個高壓高效度的合作經驗中,學習到不少日後持續發酵的工作能力,然而也相當耗能。因此同年秋天去日本參加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單純以觀眾的角度感受到電影、影展與大眾非常靠近的距離。2018年的「浪與浪搖幌:邱剛健專題影展」中,聚焦在邱剛健的電影、時代、詩三方向做為主軸,並將展刊延伸為書出版。

對陳若怡來說,由學生組成的工作團隊是影展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在這場演講中,邀請已畢業的學生林杏惠分享在學時期的工作經驗。林杏惠從大一修服務學習課程開始進而在影展工讀直到畢業,透過參與籌備、成為「放電影的人」,不只是現場工作,團隊內部也會開讀書會一起討論電影。工作趣事也不少,例如2015年成瀨巳喜男影展中,曾因選錯了電影畫面比例,造成某位觀眾中途離場,也讓工作人員意識到影展中每一個細節都至關重要。接觸影展從無到活動落幕的所有環節,林杏惠在其中體會到與人互動的真誠,也從讓觀眾喜歡上電影獲得很大的滿足感。

最後,陳若怡以一個策展人的身分反思,如果沒有「清華大學」與「夜貓子電影院」的標籤,當在為電影投注心血之際,在許多付出之後必須回頭問自己「我是誰」?這兩年中她藉由影展主題如「Dreaming Girls」和「Life Story」與自己對話,也感受到實踐過程之中所獲得的情誼,是能夠深刻地留在心中的東西。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