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紀錄片與論文電影講座系列】
(我的)實驗電影與電影實驗

吳梓安為藝術家兼策展人,他以  Super 8  和  16mm 膠卷的技法,

拼貼異質的影像、聲音與文本進行創作,質問電影敘事與自我建構。

吳梓安導演的個人網站為:http://tzuanwu.net


講者|吳梓安(藝術家與策展人)
主持|蔡華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放映|《此岸:一個家族故事》(2020)、實驗電影與論文電影短片數部
時間|2024年12月5日 13:30-16:00
地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 人社二館 106A

“Documentary and the Essay Film”  Lecture Series
  My Experimental Films and Film Experiments

Tzu-An Wu works between experimental film and its expansions.

He makes collages with analogue films, through mixing heterogeneous images, audio, and texts in an attempt to inquire about the constructs of cinematic narratives and the selves.

 

To learn more about Tzu-An Wu’s work: http://tzuanwu.net

Speaker|Tzuan Wu(Artist and Curator)
Host       |Prof. Hwa-Jen Tsai(Assistant Professor, Institute of Social Research and Cultural Studies, NYCU)
Films      |This Shore: A Family Story (2020), several short experimental films and essay films.
Time       |2024 / 12 / 05, 13:30-16:00
Venue    |Room 106A, Humanities Bldg. 2, Guangfu Campus, NYCU​

主協辦資訊

策劃與執行|動力影像實驗室

主辦單位 |動力影像實驗室、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Planning and Orgnization|Powered Image Working Lab

Organizer  |Powered Image Working Lab,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ultural Studies (ICCS-NYCU).

​海報 Poster

吳梓安_241122_網頁用.jpg

​照片 Photos

IMG_0106.jpeg
IMG_0145.jpeg
IMG_0144 (1).jpeg
IMG_0117.jpeg
IMG_0108 (1).jpeg
IMG_0134.jpeg

​活動側記

(我的)實驗電影與電影實驗

時間:2024年12月5日(13:30-16:00)

地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 人社二館 106A

講者:吳梓安(藝術家與策展人)

主持:蔡華臻(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側記:范嘉茵(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生)

 

|創造一個故事,言說家族歷史

 

  久居美國的姑姑,某日在當地中國餐廳看見一幅祖母的畫、祖父的字。這是吳梓安家族的真實故事,也是啟動《此岸:一個家族故事》的事件。紀錄家族事件、拍攝家人間的閒聊,《此岸》似乎偏向家庭紀錄片,但這並非《此岸》中唯一的敘事線。《此岸》的敘事是流動的,有時是父親晾曬祖母的畫作、有時是家族成員的聚會、有時訪問飛行荷蘭人們、有時讓中國女鬼在鏡頭前轉圈。

  在內容上,《此岸》除了家族三代不同的離散經驗,也交錯著國族主題,創作《此岸》時正值台灣太陽花學運與香港雨傘革命,吳梓安希望作品能同時成為一種對話平台;在手法上,吳梓安採用鬼故事、傳說等元素,並設計中國女鬼與飛行荷蘭人兩種互為對照的虛構角色。Super 8、16mm膠卷、數位攝影、家庭錄影帶等不同規格的影像並置,以及移動於台灣、美國間所造成的畫外音語言差異,讓《此岸》呈現強烈的異質拼貼風格。

  流動的記憶與流傳的故事、象徵祖母又同時作為國族符碼的女鬼意象、連繫地理與歷史關係的飛行荷蘭人,共構了《此岸》這部家族史,也試圖為集體記憶、大歷史騰出對話空間。

 

 

《此岸:一個家族故事》展場

 

  一個故事如何被呈現於影像與展廳兩種空間?《此岸》在北美館的裝置藝術,嘗試以物品對照敘事。吳梓安特別提及展場中的「走道」設計,這關乎讓人們以何種方式、順序走進自己想呈現的世界。此外,電影中被剪輯過的家庭錄像、不同飛行荷蘭人的訪談片段、一閃而逝的字帖,在展場中可以被完整、定格呈現。

 

|文本、影像、聲音的實驗

 

  尾聲,吳梓安分享了幾部自己的實驗電影。

  在《宣(言)癖》中,他疑惑「為什麼大家都要用表情符號(emoji)?」我們讓表情符號定義自身,讓自己成為某種表情符號。不同材質的影像、錯譯的文本、機械音的旁白在《宣(言)癖》中被拼湊組合,吳梓安提及希朵.史戴爾(Hito Steyerl)弱影像(poor image)的概念,也強調別讓影像成為文本的延伸──文本、影像與聲音並非填空題的關係,而是等待被創造出繁複的層次。

  仍在進行中的《海妖計畫》則試圖從「非人類」的角度進行思考創作。談及〈海妖嬰唱〉製作過程時,吳梓安說「重複」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看見不曾看見的,不同的想法會各自跳躍而出,有時它們巧合地以一種有機形式出現,有時則非。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Image Working Lab 動力影像實驗室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Except as permitted by the copyright law applicable to you, you may not reproduce or communicate any of the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including files downloadable from this website, without the permission of the copyright owner.

本網站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補助。

This website is created with support from the 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ultural Studies.

bottom of page